说起姚启圣,可能很多人得愣一下,这名字听起来有点耳熟,但具体是谁,干了啥,估计没几个人能马上答上来。
可要是翻开清朝康熙年间的历史书,这家伙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。福建总督、平定三藩之乱、收复台湾,这些功绩随便拎一个出来,都够得上教科书级别。
可这么一位大佬,他的墓地却窝在浙江绍兴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,破破烂烂,寒酸得不行,除了当地人,几乎没人知道。这咋回事呢?
姚启圣:从草根到大佬的逆袭路
姚启圣,字熙止,号忧庵,1624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会稽县,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。家里条件一般,没啥背景,算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。小时候他不爱读书,倒是喜欢舞刀弄剑,一身武艺练得挺扎实,性格也豪爽,觉得自己有点侠客那味儿。
1644年,清军入关,天下乱成一锅粥,20岁的姚启圣坐不住了,跑去通州谋出路。凭着胆子大、身手好,他在清军里混得风生水起,后来还当上了通州知州。
当官后,他也没忘了自己那股侠义劲儿。据说有个恶霸以前欺负过他,他上任没多久就找了个由头,把那家伙给杖杀了。这事干得痛快是痛快,但也闯了祸,他干脆扔了官帽子,四处游历去了。
1659年,他回到绍兴老家,可能是觉得自己光靠拳头不行,开始认真读书,居然还考中了举人。后来被派到广东香山当知县,这回他没再瞎搞,而是踏踏实实干活,整顿财政,还开了海禁,想让地方富起来。可惜朝廷不买账,他的政策踩了红线,被革职撵回老家。
1674年,靖南王耿精忠造反,姚启圣又坐不住了,招了帮人投奔清军。这次他算是找对了路子,仗打得一个比一个漂亮,战功攒了一堆,官也越升越高,先是福建布政使,后来直接当上了福建总督。
1678年,他带兵收拾了郑氏的部将刘国轩,把海澄拿了回来。到了1683年,他又推荐施琅去收复台湾,这事儿成了他仕途的高光时刻。可惜同年他就病倒了,60岁就走了。
姚启圣这一生,起步低,靠自己闯出一片天,功劳不小,名声也不差。可他死后,墓地咋就混成这样了呢?
从生前风光到身后冷清:功臣的落差
姚启圣的墓地藏在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一村相家塔自然村。墓地本身也没啥排场,就一座墓碑加一个纪念亭,简简单单,连个像样的围墙都没有。
墓碑上写着“清福建总督姚公启圣之墓”,字迹早就模糊了,风吹日晒的,看着挺沧桑。旁边的纪念亭更惨,木头柱子烂得差不多了,屋顶也破了好几块,站那儿都觉得随时会塌。
周围全是杂草,荒凉得不行,别说外地游客了,连本地人都不咋来。这跟姚启圣当年叱咤风云的形象比起来,差得不是一点半点。
为啥会这样?一是他死的时候,家里好像没啥钱,葬礼估计也办得简单。二是这地方太偏,没人管没人修,年头一长就成这样了。反过来想想,他生前那么大的功劳,死后却没个像样的归宿,也挺让人感慨的。
姚启圣活着的时候,那可是实打在握的大官。平三藩、收台湾,这些事干得漂亮,康熙帝对他也挺看重。可他一死,风光好像就没了。
他死后,朝里有人怀疑他生前军费有问题,觉得他可能中饱私囊了。康熙念着他功劳大,没深究,但这事儿多少还是给他身后名声抹了点黑。
再说墓地这边,当初选在这儿,可能就是因为他是绍兴人,想落叶归根。可这地方偏,绍兴城里的人都不一定知道,更别提外地的了。
加上清朝后期国力衰退,地方上也没钱修墓,慢慢就荒了。后来民国时期战乱多,墓地还被破坏过,到了新中国成立后,才陆陆续续有人开始修。
近年的变化:有人开始重视了
姚启圣的事迹,按理说不该这么默默无闻。平定三藩之乱,那可是清朝初期的大事,康熙能坐稳江山,他和那帮将领功不可没。收复台湾更不用说,直接把清朝版图往海里扩了一块。可为啥他墓地这么冷清,名气也传不出去呢?
一个原因是他的功劳被分摊了。收复台湾这事儿,大家一提就是施琅,姚启圣推荐施琅、打基础的功劳,容易被忽略。
平三藩也是,吴三桂、耿精忠这些人名气太大,姚启圣这种实干派的关注度反而低。再加上他死得早,没能再往上爬,身后也没啥有权有势的后人帮他宣传,慢慢就淡出大众视野了。
还有个现实问题,他墓地这状态,实在吸引不来人。没个像样的景点设计,也没啥故事能让人记住,想靠旅游带火都难。反过来,像岳飞墓、辛弃疾墓那种地方,修得好,宣传到位,游客一波接一波,名气自然就起来了。
好在姚启圣的故事没彻底被埋没。这几年,绍兴地方上开始动心思,把他的墓地和故居收拾了一下。墓地这边,2010年代后,村民和政府合伙修了修,虽然还是简陋,但至少没那么破败了。墓碑重刻过,字能看清,纪念亭也补了点窟窿,看着稍微像点样子。
故居那边动作更大。姚启圣的故居在越城区马山镇姚家埭村,2015年市政府投了钱保护起来。这房子是明清风格,保存得还行,修完后开了门,吸引了些历史爱好者去看。不过规模不大,名气也有限,游客量跟西湖边那些景点比,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
文化上也有动静。2022年,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弄了个秦腔剧《姚启圣》,把他的生平搬上了舞台。这戏挺接地气,把他从草根到功臣的经历讲得活灵活现,演出后反响不错,至少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名字。